浅读“学校”
2019-12-14 18:25:26
  • 0
  • 2
  • 65

 浅读“学校”

学校:(英语:School),是指教育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系统的教育活动的组织机构。名称起源于民国。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有计划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并最终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达到预定目的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的具体活动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必须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承担着对社会输送人才的职能。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学校主要分为四种: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2016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 51.2万所,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拥有校舍建筑面积总量达32.6亿平方米)。

历史里、西周称学校为“辟雍”,是少数奴隶主贵族读书的场所。古代的学校称为庠、序、学、校、塾。在开始产生时并不都是专门的教育机构,而兼为习射、养老的场所。西汉时学校分中央和地方两种,中央设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相当于今天的大学。地方上置学宫。唐时代办学达到古代极盛时期,学校分类更细,明清时的学校基本是承袭隋唐的,但由于科举制发展,使学校成为科举制的附庸和装饰品。清末,开始兴办近代教育,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中称学校为学堂。到1907年,新式学堂遍设各地。辛亥革命后,教育部公布新学制,“学堂”一律改称“学校”,并一直沿用至今。

学校一出现,便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为己任,进而出现为培养人才所采取的因材施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教等教育之法,历史赋予学校的地位。二千多年齐国的稷下学宫引发了百家争鸣、孔子在大成殿的甬道开设杏坛以六艺而教众贤、宋朝的六大书院所承担着选俊功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丘逢甲等创办新式学校,黄宗羲提出学校不仅具有培养人才改进社会风俗的职能,而且还应该议论国家政事之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生活教育论提出“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去”……直至如今现代化的学校,培养人没有变化是学校应有之义。

不同时期学校承载不同的历史使命,自古至今,教书育人成了特有使命,多少千古伟人;便是从学校走向更广阔的历史空间,于是便有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学校教育、科研。人类最初的教育活动与人类的生产,社会生活融为一体,言传身教,传授知识,技能。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逐渐增加,体力劳动、脑力活动分离;语言文字丰富和发展。独立的教育机构—学校便孕育产生了。据考原始社会后期就有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特殊场所学校的萌芽。青少年在这接受训练,学习自理,参加社, 劳动,如建房、耕种、收获,照看牲畜等;学习唱歌.跳舞、游戏,学习礼仪和行为规则。

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了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礼-礼仪,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马车,书-阅读,数-算术。

孔子的"学而优则仕"思想,中国古代的科举取士制度使读书人获得管理国家事务机会,提高官吏的文化素养;但学校专门服务于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儒家经典,束缚人的思想.延续了1300多年。僵固了学校教育。

19世纪末20世纪初,辛亥革命元老、创办新式学校;清政府迫于形势对教育进行改革。1905年末颁布新学制,废除科举制度,推广新式学堂,西学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1949年新中国建立了全新教育体系,五十年代扫盲六七十年代普教民众及子女广泛获得受教育机会小中大学得到合理布局,初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与社会需求配套的教育体系。改革开放。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中等职业教育八九十年代培养了大量适用人才,改革途中九十年代后期被高校扩招挤垮了生源逐渐匮乏;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随着扩招质量下降 与社会需求脱轨,许多不能学以致用,已形成畸形的本科教育. 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体系。应试教育成了主流。需求教育被文凭教育替代,民间、私下学班以应试教育衍生物为主,社会需求教育中的常识、分流、专攻谁也不想关注。学校基本与社会脱节,与分数科举挂钩。

我国现行的学校学科制度基础源于西方引进,受传统科举影响,从儒家思想解放,学科建设中发展,社会需求的反作用力中不断与时俱进,为人成长服务的基础教育-中小学,为科研技术服务的学院体系-中专,初、中、高职业教育及学院、大学(本科研究生博士教育),不管什么学校,服务人的成长是第一位的,人的成长要求按社会需求设置学科 及学科内容并与社会发展过程相适应。基础要求预毕业期当时的社会生产劳动服务能力对应的学科设置与空间保障,也就是学校必须保证家庭教育空间,社会教育空间学校教育空间相辅相成,而非现实时空下的全部挤占。因为学校教育不能包罗万象,陪伴人一生的是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只是成长路上一小部分。人生有限、学无止境。学以致用是目标,辅助成长为平台,积淀学各类科文明元素为内容。高等教育作为解决尖端问题,学科发展,技术拓展的主要加速平台与社会需求科研紧密相连,与规划发展科研相互促进,利用实验室加速将知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不断升级发展,不断创新延伸推动学科进步,技术进步,工程进步。显然初等教育是非分工学科常识与生活常识社会常识相辅相成教育。而中高等则以分工选择相对明确或学科技术、或学科工程、或学科科研为学院体系各有不同侧重又与社会发展动态需求相适应的学院系统,服务—未知的未来社会技术、工程、科研要求,因此按中长期规划建设各学科、工程、科研并制定配套的招生规划。而非个个大而全并做畸形的普及高等与社会需求毫无关系的错误做法-如高校扩招。高校是社会分工学科分工系统工程对不同学科需求的产物。分工的核心是配套专攻,因此合理的初中高学科分布是第一位的,而非大家多去学那些不能学以致用的学习浪费,能够在科研尖端成就的人永远是少数,而配套的队伍却永远是多数支撑起智慧的金字塔结构,因此初等教育核心永远是常识与文明元素积淀,而中高等教育核心永远是分流与专攻来共同服务社会发展建设创造的不同方位。

目前,学校教育清一色的为分数服务,把分流分层做到了极致,与学生成长初等不需要分流规律相违背,知识内容缺乏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培养的真知只要分数假知,多而滥缺少务实的按社会需求建设教材内容,按文明元素积淀设置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环境空间。本该分工的技术、工程、科研教育却缺少合理金字塔布局。中等全升级学院,每个均想大而全,出现技术、工程、科研梯队断层(中等断层)与极端拥堵(高等)学而不能致用毕业即失业现象。中、高校学院体系建设,显然就没有读懂分流与专攻,更没有读社会中长期需求。拿着封建科举的翻版—高考装饰学院体系建设的盲目、无知。当今学生不是学的少了,而是学的太多与初等常识、中等分流、高等专攻无关的知识,而且仅仅是分数装饰下的假知识,并非可以回到实践中的真知识。学校教育务书本储存而不务实践能力方法应用,缺乏文明元素积淀,缺乏大学的自由平台自由火花促进新生、创新、拓展的思想冲动,缺乏独立的思想协作的意识境界下走出适合自己成长的创新之路。

学校培养人辅助成长的平台,独立的、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社会文明元素与自然地、科学的技术的工程的系统的网络循环平衡的科技文明要素永远是学校建设的营养成分,积淀的取舍、选择的取舍、规划的取舍,建设的取舍定格着学校特色,仅有适合社会发展需求才有生机引领社会发展需求才能新生。学校的功能是有限的,教育的空间是无限的,用有限的功能放大无限的空间是教育的使命。走进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走出学校。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